扩需求优供给稳预期“三箭齐发”——“促消费”政策如何通堵点破卡点-凯发k8国际首页

人民网 | 2022-05-30 09:24

受疫情影响,作为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之一,消费动力恢复迫在眉睫。

记者调研发现,针对短期需求不足的“难点”、供给端存在的“堵点”以及消费预期不稳的“痛点”等问题,有关部门和地方正在综合施策,出台包括加快启动消费季活动,大规模发放消费券;加大纾困力度、促进餐饮零售等加快回温;拉动汽车家电等大件消费,释放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潜力等举措。

目前,政策落地效果如何?市场恢复情况怎么样?如何进一步精准发力,促进消费市场加快复苏?记者采访了相关企业及专家。

——针对短期需求不足的“难点”问题,不少地方抢抓时间窗口,加快推出促消费措施,并密集启动消费季活动、大规模发放消费券,借此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撬动更大规模的消费。

“省里出台的汽车补贴政策客户咨询较多,对销量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今年5月份新车销售环比上涨幅度大概在65%以上。”江西国力集团负责人对记者说。据悉,5月至7月,江西将投入4600万用于汽车摇号抽奖,买新车最高奖补达5万元。

在广州,5月16日至5月24日期间,在“羊城欢乐购”促消费活动带动下,全市消费金额环比上周增幅为17.35%,消费笔数环比上周增幅为13.49%。“消费券活动给我们平台带来近2万单的交易,其中新用户占比28%,同时也积极带动了超3000位低频消费客户重新进行消费。”朴朴超市负责人介绍称。

近段时间,多地加快出台促消费政策举措,并通过发放消费补贴、消费券等方式,刺激消费需求。5月29日,上海推出八个方面50条举措,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其中,围绕大力促进消费加快恢复,在新增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提供纯电动汽车购买补贴,实施家电以旧换新计划等方面都提出了有力举措。

此前两日,《深圳市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出炉,涉及汽车、消费电子、家电、户外文旅体等九大方面的30项措施。据相关部门预计,将拉动消费约450亿元。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商贸研究所所长何江认为,政府发放消费券能够产生“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拉动数倍于消费券面额的消费增加,是一种提振消费市场的有效政策工具。

平安证券报告称,参考2020年经验,消费券杠杆率在3.5左右。“目前各地总额百亿不到的消费券,对总消费的边际影响较小。后续有必要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城市扩大消费券发放规模,进一步促进消费恢复。”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说。

——针对供给端存在的“堵点”问题,从优化复工达产政策,完善对“白名单”企业服务,到保障货运通畅等系列举措,有关部门以及地方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打通供应梗阻。

作为大件消费的重要领域,4月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31.6%。“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环比走势都受到生产影响。其中,新能源车供不应求加剧导致未交付订单拖期严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称。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当前消费市场不仅面临需求转弱的压力,从大宗消费和重点领域来看,供给端还存在一些堵点卡点亟待破解。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汽车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当前面临供给受阻、需求转弱的“双向压力”,必须坚持“需求拉动先行、供需双侧发力”,尽快扭转下滑态势。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传动系统产品、高精密注塑部件、仪表显示器等一大批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陆续恢复生产,以点带链,推动汽车产业“链式复工”。目前,占浦东新区汽车规上工业产值90%以上的21家规模企业实现复工复产。

“封控管理,员工多数居家。线上店面仍然可以运转,但仓储物流和调拨成为问题。”不少电商经历了这样的处境。各地依托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按需及时向邮政、快递企业发放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推动各地寄递物流网络及时恢复。

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也成为重要着力点。据了解,在进一步拓展消费方面,将充分挖掘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潜力,培育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示范项目,加快5g、工业互联网与能源、教育等垂直行业融合应用。

“稳消费政策需综合运用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同时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城乡消费基础设施,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增强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关利欣说。

——针对消费预期不稳的“痛点”问题,在有效控制疫情、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的同时,有关部门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着力促进餐饮、零售等困难行业恢复发展,通过稳市场主体稳就业稳收入,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

今年以来,尤其是二季度以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特困行业阶段性缓缴社保费等政策加快落地,加大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水电气费、房租支持等举措紧锣密鼓推进。

在钟正生看来,加大助企纾困,优先保障市场主体,能够在促消费和稳就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保市场主体有助于吸纳就业,进而提高居民部门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