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派丨好歌献给你 “快歌”献给谁?-凯发k8国际首页

2022-05-26 18:09

据腾讯音乐数据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1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显示,2021年度发布的华语新歌数量达到了114.5万,同比增长了53.1%。这一速度意味着平均每27秒就会诞生一首新歌。

尽管新歌产量激增,不少网友却忍不住感慨,“好听的歌曲太少,能让人记住的歌曲更是不多。”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数字音乐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发展,音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音乐创作上的短平快现象愈发严重——有业内人士透露,在一些专业的音乐创作软件帮助下,公式化流水线作曲快的话可能几分钟便能成型,十几分钟出一首歌也不是个例。业内认为:一方面是华语歌曲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在流量和爆款的推动下,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一味追求速度,不乏拼凑之作和流水线作品。

流量为王 爆款来时忙跟风

不仅是2021年度发布的华语新歌数量首度超过百万,据《2021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显示,音乐创作者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1年增速远超2020年同期,参与新歌创作的词、曲创作者均突破10万。无论从新歌数量还是创作人数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高涨。然而很多网友仍然觉得印象深刻的没有几首歌。

自媒体兴起 作曲从业门槛被拉低

实际上,创作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需要很多考量。“想要和别人做的不一样,必须要思考更多。”邹航认为,流行歌曲的结构并不复杂,是有其规律可循的,但是写中文歌曲却要考虑到文字的特殊性,“我们中文有四声,所以在写歌的时候,音乐也要随着音调进行调整。要处理好中文四声的关系,又要考虑旋律的通顺,甚至是整首歌曲的风格。这都需要花工夫去琢磨。”

业内普遍认为,相较宏大的交响乐,流行歌曲的结构并不复杂,且有套路可循。随着自媒体的兴起,音乐创作一味追求短平快,伴奏稍微改一改,旋律稍微换一换就量产了。

不仅如此,随着数字音乐更加深入,音乐创作的成本也在降低。邹航解释,有些人就在家买一套不那么专业的设备也可以完成作曲甚至是混录。“反正网络上传都会压缩,不需要追求太好的音质,所以可能这样也可以蒙混过关。此外,有些平台缺乏专业的、标准化的要求和审核,导致粗制滥造的作品得以问世。”还有,随着ai作曲等智能化作曲的发展,有些软件甚至可以帮助大家随时随地记录灵感,甚至让没有太多音乐专业素养的人也能够利用这些软件成为“作曲家”。

业内困惑多 付出与传播度不一定成正比

让业内人士担忧的不仅是粗制滥造的流水线现象,还有可能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事实。“在伴奏上我们用一把吉他、一架钢琴可以,用管弦乐团也可以,但这中间的差别就太大了。”杨青认为,从音乐创作到编曲,再到录音,每一个细节的差别都会直接影响到最后呈现的效果,因此精良的音乐作品需要花很多时间和工夫,而不是量产能完成的。

对于市场上充斥着的大量粗制滥造的流水线作品,业内认为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扭转局面的。但他们也提醒,“快歌”虽能一时讨巧,并不能一劳永逸。首先,仅依靠一两首爆款生存不是长久之计,无论歌手、创作者还是公司都希望能有源源不断的、真正让大家记得住的优质作品。要做到这点,不能仅凭运气,根本的是实力说话。其次,随着ai的兴起,这些流水线产品恐怕是最先被取代的。再者,随着美育教育的普及,随着大家欣赏水平的提高,对美会有真正的认识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粗制滥造的“快歌”将越来越没有市场。

(本文内容来源北京青年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