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忆屈原!这位宜昌非遗传承人用作品来追忆-凯发k8国际首页
在屈原故乡——湖北秭归,“峡江木雕”这门技艺,已经传承了千百年。
6月3日,时值端午佳节,宜昌市“峡江木雕”非遗传承人刘志华刚刚创作完成一件以屈原为题材的木雕作品。
这件作品中,一位面部削瘦的中年男子,怀抱着一支长剑,昂首挺胸,目视远方,仿佛若有所思;不远处的树枝上站着一只鸟,陪伴着他。刘志华把这件作品命名为《我哥回》,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相传屈原投江以后,他的妹妹悲愤无比,撞碑而死,后来化为一只杜鹃鸟,泣血悲鸣着“我哥回”,呼唤屈原回家。
刘志华作品
耳濡目染,二十四载从事木雕事业
身在屈原故乡,耳濡目染,屈原故事和屈原作品是刘志华最常雕刻的题材,也是他的灵感源泉。5月26日,他将《我哥回》带到湖北省“工友杯”首届“e有绝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决赛现场,向大家展示“点睛”的过程,最终荣获“新就业形态和传统工艺类赛项”的“十佳绝活奖”。
“我学习木雕,得益于成长环境。”刘志华介绍,从小时候起,他常看到家里大人雕刻,在家庭的影响下,他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得益于屈原故里的美名,当地常有外地来的画家、教授来到长江江边采风写生。他向极目新闻记者回忆,小学放学后,他经常不回家,而是跑到画家们身旁,观摩创作过程。
1998年,21岁的刘志华正式进入木雕行业。此前,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这一年,他前往宜昌一家木雕厂,拜师学习木雕技艺。“我的印象热别深刻,师傅和我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刘志华说。跟随师傅学习一个月后,他就因踏实、刻苦受到了夸赞。在这里,他接受了系统的传统木雕技艺训练;出师以后,他又前往湖北美术学院系统进修。
木雕需要根据原木不同的肌理、纹路、特性,顺其势,依其形。“悟性好的人,学习木雕也需要三年。”刘志华说,“要想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表达个人的艺术追求,除了要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以外,还要有一二十年的苦心钻研才行。”“峡江木雕”以造型凝练、刀法流畅、线条明快为显著特点。选材、去皮、描形、打胚、精雕、修光,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小心翼翼,需要在木头上把线条表现到极致。
2017年9月,刘志华荣获第五届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成为湖北秭归“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第一人。2019年,他被授予“宜昌工匠”称号。同年,他的作品《知足常乐》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白鹤新锐奖。
冥思苦想,屈原像雕刻得栩栩如生
“每当创作出一件作品,所收获的喜悦,是其他东西无法取代的。”刘志华说。疫情期间,他以屈原传说为背景,创作木雕作品《归来》。这件作品灵感来源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屈原投江后,在大家的悲痛呼唤下,最终被神鱼化作的龙驮回秭归。
《归来》局部
创作过程中,刘志华为刻画屈原的神态而反复思索,难以决定。有一天,他在散步时,突然,情绪和灵感爆发出来,令他激动不已。他赶紧回到工作室,很快把这件作品雕刻完成。作品中,屈原的胡须、眼睛、头发、脸部肌肉等细节纤毫毕现。最终《归来》获得了宜昌市首届工艺美术大赛一等奖。
在屈原的脚下,他还雕刻了一些兰草,既象征着高洁的品质,也寄托着辟邪除秽、山河无恙的愿望。“每一件木雕作品都是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这件作品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他说。
递薪传火,立志要把技艺传播开来
刘志华演示传授木雕技艺
湖北秭归生态气候宜人,盛产樟木、檀木、柏木、黄杨等木材,为“峡江木雕”技艺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而当地发掘的铜凿、刻刀等木雕工具,将“峡江木雕”技艺起源推演到至少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
为了传承这一珍贵技艺,2009年起,秭归县花费近八年的时间对峡江木雕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并予以立项保护。2016年,秭归县政府再次制定“峡江木雕”技艺五年保护计划,进一步全面深入、系统细致地开展峡江木雕技艺的挖掘整理工作。同年端午节期间,位于凤凰山古民居群的非遗传承馆正式建成并免费开放,几名“峡江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长期入驻展馆,常年开展展示展演及传承授徒活动。
“我从不藏着掖着,只要愿意学,我第一天就可以教给他们。”刘志华也收了几名徒弟。现在,他的心愿之一,就是如何更好地把“峡江木雕”技艺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