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切口“拔出”巨瘤!贵黔团队成功切除高风险胸骨后甲状腺肿-凯发k8国际首页
脖子上不起眼的疙瘩长了50多年,变成横亘于颈部及胸腔的巨大肿瘤,把气管挤压得仅有常人的1/5,一块辣椒皮都可让她窒息危及生命……
近日,在外院拟被劈骨开胸的刘女士,在贵黔国际总医院成功接受手术,医生从她的颈部切口,“拔出”直径达15厘米巨瘤——
小疙瘩50年后变大肿瘤,压迫气道窒息风险高
十几岁时,刘女士就发现脖子上有个不痛不痒的小疙瘩。随着年龄增长脖子慢慢变粗,50多年里除了影响美观,身体并无其他异常。两年前,刘女士运动后气促、呼吸费力,自行服中药后症状缓解但仍反复发作。
今年2月,刘女士在贵阳某医院检查,胸部ct提示甲状腺巨大包块,气管被挤压严重狭窄,辣椒皮都可能导致堵塞窒息。医院考虑为胸骨后甲状腺肿,建议尽快手术,认为需要胸心外科和甲状腺科联合开胸切除病灶。
刘女士是听障人士,家里大事小事都是小姑子拿主意。刘女士小姑子在贵黔国际总医院多次就医体验良好,果断陪刘女士直奔贵黔。
在乳腺甲状腺科,根据完善的相关检查,科主任杨新华教授明确诊断:刘女士患有甲状腺肿瘤,肿瘤巨大已从胸骨后延伸至心脏上缘,包绕气管和食管,气管被压迫严重狭窄,最狭窄处直径仅2.7毫米,如同一颗米粒的宽度,随时都可能发生窒息危险!
多学科精诚协作,“小”切口“拔出”巨瘤
根据术前检查评估,刘女士具有手术指征。为了确保手术顺利开展,杨新华教授邀请了手术麻醉中心主任陶国才教授、胸心外科副主任熊刚教授、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涛教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施祝良教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潘峰教授等开展多学科会诊。
经讨论,大家认为刘女士手术有两大难点。一是呼吸方面,肿瘤压迫使气管极度狭窄,形成了困难气道,容易出现术前插管及术后拔管困难等气道管理问题,窒息风险高。二是术中出血,肿瘤从颈部长到心房上部,紧贴主动脉弓,周围重要大血管多,解剖关系复杂。由于肿瘤位置深、隐秘性强、与周围紧密粘连,颈部切口手术视野受限,通常要劈开胸骨,充分暴露手术区域才能完整切除胸骨后的肿瘤。
针对这些极其棘手的问题,多学科精诚协作,为刘女士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及围手术期的应急预案。
经充分准备,刘女士手术按计划进行。首先,潘峰教授与陶国才教授配合,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插入较细的气管导管,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困难气道一次性插管成功,为后续手术提供了充分的安全保障。
接着,杨新华教授主刀手术,采用颈部低位切口入路,对患者实施“甲状腺全部切除 胸骨后甲状腺肿切除”手术。与此同时,胸心外科做好了追加开胸手术的准备,并时刻待命。
术中情况与预判一致,患者甲状腺肿瘤包绕气管和食管,并经主动脉弓前方钻入胸腔,毗邻结构复杂,手术操作空间狭小,稍有不慎就有损伤胸腔大血管的风险。
杨新华教授决定尽可能将肿瘤从脖子上的横切口取出来,尽量不劈骨开胸,让患者少一点痛苦、快一点康复。这样的选择增加了手术难度,非常考验主刀医生的手术经验和手术团队的应急处置。
“切这个肿瘤就像‘拔萝卜’,还不能‘带出泥’。”杨新华教授在何伟、郎瑞医师辅助下精细操作,小心翼翼剥离肿瘤周围组织,仔细结扎肿瘤血管……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团队在未开胸的情况下完整取出肿瘤,肿瘤最长处直径达15厘米,重约1斤!术后,刘女士苏醒,顺利拔除气管导管,返回病房。
第二天,刘女士就可以正常进食,恢复状态让家人格外惊喜。陶国才教授到病房看她,两人用手语交流的画面令人暖意洋洋,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即将出院时,刘女士专门制作了两面锦旗分别送给乳腺甲状腺科和手术麻醉中心,并用手语向医护人员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非常感谢大家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颈部包块莫大意,防小疙瘩酿大病
对于刘女士的病情,杨新华教授表示,颈部小包块长了50多年,从普通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发展为胸骨后甲状腺肿瘤,阻塞胸廓,压迫气管、食管、周边血管,已导致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吞咽哽噎等不适。对于这样的病情变化,患者切莫大意。
如果甲状腺肿瘤比较小,可以经颈部做手术,从颈部将其取出;甚至可采用腔镜或者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取出,颈部不留刀痕。如果胸骨后甲状腺肿较大进入胸腔较多,与周围血管粘连,或者有恶变浸润时,必要时要采用颈胸联合或开胸手术,这样会使得手术危险性及难度陡然增大。
在此,杨新华教授郑重提醒,胸骨后甲状腺肿一经确诊,即使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也应尽早手术切除,防止因恶变、出血、粘连等因素,引起急性压迫症状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