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健康 | 王兴骥:健康贵州建设的优势、短板与政策建议-凯发k8国际首页
提要:围绕“健康贵州”建设目标,抓住“医养健管游食”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以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为抓手,创新驱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推动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布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医疗服务提升和“一老一小”照护,努力打造健康中国“贵州样本”。
贵州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健康中国为引领,积极推进健康贵州建设,结合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部署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医疗卫生“百院大战”,实现基层医疗卫生“五个全覆盖”,医疗改革全面推进,全方位全周期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努力打造健康中国贵州样本。
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
健康扶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健康扶贫“三个三”全面达标,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一站式”结算全面落实。2015年至2020年,累计减贫因病致贫返贫人口71.8万人,已签约并规范服务四类重点慢性病患者共66.1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应治尽治,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共救治15.76万人。为759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设施设备,并配齐医务人员,搬迁群众看病就医有保障覆盖率100%,在国家考核中“零问题”。683家省外医疗卫生机构与我省1649家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实现所有中医医院、贫困县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全覆盖。
“五个率先”凸显“健康贵州”亮点。
率先建成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互联互通试点,推进国家“互联网 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信息系统全覆盖。
率先建成覆盖全省的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组建完成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并配备了装备设备,成立了省市县三级紧急医学救援指挥调度中心,完善县乡紧急医学救援站点、配置村级联络员,“陆水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率先实现基层医疗卫生“五个全覆盖”。通过新建、改扩建、部分功能完善三种方式,实现全省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通过引进、学历提升、培训等方式,配齐乡镇卫生院、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医师,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医师全覆盖;通过乡镇卫生院安排校医服务、安排村医提供校医服务等方式,实现农村中小学校校医配备全覆盖;加强远程医疗网络建设,实现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全面推行和完善大病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
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计生协组织网络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计生协组织网络体系,实施“五大幸福计生行动”“四大扶贫工程”等,建成计生协家庭服务中心示范点1647个。
率先建立“督医”制度。通过加强社会监督,与现有的监管方式形成互补,不断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的综合监管,率先在全国创新建立督医制度。创新实施“督医”“双随机”“互联网 监管”机制,开展疫情防控专项监督,全面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强化全行业全流程监管,违法案件查办数量连续数年位居全国前列。
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创新实施“五个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百院大战”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条件。2020年,全省三级医院达68家,每个市州至少有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所有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二甲以上水平,所有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行政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
公共卫生防护能力进一步加强。持续加强疾病防治,全省建成慢性病防控国家级示范区10个、省级24个,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500/10万以下,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食品安全方面,实现区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全覆盖,发布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40个,全国首批开展铁皮石斛、灵芝、天麻食药物质试点风险监测。职业健康防治方面,建成省、市、县三级重点职业病风险监测体系,实现县级职业健康执法和危害因素监测全覆盖。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新创国家卫生城市12个、国家卫生县城39个、国家卫生乡镇527个,国家卫生乡镇数量跃升至全国第一。
黔东南州榕江县两汪乡卫生院医护人员为87岁的侯正英老人检查身体(李长华 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公立医院改革纵深推进。2016年、2017年贵州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连续两年排全国第4,余庆县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遵义市、余庆县、福泉市、长顺县先后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地方”。稳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35个县纳入国家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77个县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探索推进23个城市医疗集团、20个专科联盟建设。出台贵州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不低于70%和60%。
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大力实施“中医振兴提升工程”,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即将颁布实施《贵州省中医药条例》。积极推进重点专科建设,建设国家级重点专科20个、省级重点专科280个。2015年至2020年,各级财政投入22亿元支持省市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中医馆标准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全省共评定“定制药园”建设示范单位37个,累计带动中药材销售年产值超10亿元。持续推动中医药科研,开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专项科研课题747项。“国医大师”实现零的突破,贵州名老中医达到70人。加强苗医药发展,完成苗医慢性疼痛诊疗技术标准55项,制定苗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及临床诊疗术语107项、苗医保健技术标准7项。
需克服五个方面的短板
作为欠发达的省份,贵州省卫生健康事业与发达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着很多短板和弱项,主要表现在:
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贵州有限的优质医疗卫生救治资源过度集中在贵阳、遵义等相对发达区域;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贵州省人民医院这3家“三甲”医院,它们拥有优质的医疗服务与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及较高的技术水平与效率,在科研、设备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因此吸纳了许多优质资源,其优质资源所铸就的知名度也吸引了大量的患者前来就医。如此虹吸现象导致病患就医扎堆,城乡医疗资源服务差距大,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县域医共体、分级诊疗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发展不足,如贵阳市观山湖区人民医院、贵安新区人民医院至今未建成投用。全省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省级无独立设置的中医医院;贵阳市、六盘水市、铜仁市、贵安新区等4个市级未建市级中医院,且均未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乌当区、白云区、观山湖区、镇远等31个县未建县级中医院。专科医院缺口较大,省市两级的传染病院、康复医院、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精神病医院供给与现实医疗服务需求差距较大。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高层次人才匮乏。医疗卫生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医师资源不足。人才总体层次不高,高层次人才匮乏,2019年卫生技术人员中,初级职称占比较高,高级职称占比较少,高、中、初(无职称及其他)职称结构为5.52∶11.95∶82.53;医师系列为14.40∶23.51∶62.09;护士系列为1.86∶8.14∶90。人才分布不合理,过多集中在贵阳市、遵义市等地。此外2019年,全省诊疗人次较2015年增长了54.4%,而执业(助理)医师仅增长37.77%,二者差距较大,医疗服务供给不足。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人力资源缺乏,基层医疗机构普遍缺乏全科医生,在疾病预防保健、疾病控制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出现短缺,乡村医师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年龄高“三低一高”现象。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不高,导致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受挫,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盘不活。政策保障力度不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待遇等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凸显,村医特殊的身份性质和补偿机制不完善,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待遇普遍较低,直接影响村医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中效果有待提高,村级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不利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的执行和管理。
“一老一小”卫生服务保障不到位。妇幼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乡村两级妇幼健康网络依然薄弱,服务的可及性仍需加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老年医学体系与需求存在明显差距,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专科建设滞后,针对老年疾病特点的综合性预防和治疗服务不健全,老年医疗、康复、照护服务功能不完善,老年医学综合评估不够,与我省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不相适应。
把握住五大着力点
围绕“健康贵州”建设目标,抓住“医养健管游食”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以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为抓手,创新驱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推动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布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医疗服务提升和“一老一小”照护,努力打造健康中国“贵州样本”。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分布,向上做优做强优质医疗资源,向下做深做实基层服务网底。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主,实施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培育工程,探索实施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以省级医疗区域中心为引领,在9个市(州)有序建设省级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降低区域内患者外转率。强化现有三级医院的内涵发展和等级提升,逐步降低三级医院普通门诊比例。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医疗机构按照三级标准进行建设,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健康服务需求。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以调整医疗资源布局、提升能级为主线,加强优质医疗资源和紧缺医疗资源建设,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乡四级急救网络,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以贵州省妇幼保健院和贵州省儿童医院为主的省市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以将军山医院为主、由108家定点医院组成“2 3 8 95”传染病救治体系,以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贵州省精神病院)为主的精神病救治体系,着力护佑群众健康。加快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上下贯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满足患者就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需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核心竞争力。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强公卫、全科、儿科等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实施好“黔医人才计划”,继续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注重骨干人才培养,持续办好“协和班”“南山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规划,以“高精尖缺”为导向,继续推进“银龄计划”“援黔医疗卫生院士专家团”,为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继续抓好中医药传承人才、创新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工作,推动中医药服务健康发展。建立完善以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为导向的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评价机制,逐步探索并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充分调动卫生健康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人才工作动力和创新活力。
进一步夯实基层医疗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加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供给,发展特色专科,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提挡升级,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逐步推进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全科医生,继续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全科医生)培养,实行本土化培养,破解“引进难、留住难”问题。持续抓好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做好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培训,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采取派驻、巡诊等方式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通过提高待遇、“县聘乡管村用”等政策,激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建立基层医疗机构激励制度,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与相关部门共同探索建立村医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村医养老保障机制,明确村医身份,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强化“一老一小”照护,提供优质健康服务。不断加强“一老一小”照护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托育机构登记和备案管理办法,鼓励有富余学位的幼儿园开设托幼班,利用闲置资源增设托育服务机构。鼓励采取政府补贴、行业引导等形式,充分利用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资源,引进专业服务机构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加强养老机构专业医疗照护能力建设,将医疗护理等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养老机构发展的重点内容,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项目带动等方式,逐步推动养老机构配齐配强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机构,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中心等,创新医养结合模式,推动建设医养共同体,推进医与养深度融合。不断健全“一老一小”照护服务政策支持体系,在政府购买服务、土地供应等方面对“一老一小”照护服务发展予以支持和倾斜。医保、财政等部门尽快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实施范围,探索建立适应我省省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优先保障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