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时代,“悦读”随享——用耳朵“读”书、听课、追剧、社交,正在成为新潮流-凯发k8国际首页

人民日报 | 2022-05-21 18:40

听书时代,“悦读”随享——用耳朵“读”书、听课、追剧、社交,正在成为新潮流

形态更多

纸电声同步成为标配

“跨过鸭绿江,那是一片极寒的战场……”低沉男音响起,娓娓道来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故事。电影的原著长篇小说《冬与狮》改编的有声专辑,2022年春节前夕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早于电影上映。

像这样由影视ip开发而来的有声作品并不少见。去年以来,包括《觉醒年代》《突围》《雍正王朝》等诸多热门影视ip的精品有声剧纷纷上线。

如今,“纸电声”同步发行成为许多书的标配。形态转变的背后,是平台和出版行业对阅读形态的探寻。

今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后翼弃兵》中文简体版,纸质书一问世,电子书、有声书也同步上线。“现在是‘纸电声一体’融合出版,无论你是视觉型还是听觉型学习者,都可以根据需要去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与科技部主任赵晨说,“新书从内容凯发k8国际首页的版权环节就开始融合开发,已出版的图书会在加印时附上带有听书二维码的书签,这是动态更新、互相带动的过程。”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成立了数字融合出版的专门部门,2018年正式进入有声书市场,并且搭建了自有店铺“人文读书声”,已有“‘茅盾文学奖’系列”“百种中外文学经典”“语文阅读推荐丛书”等200多本有声书上线。

传统出版机构开展有声书业务最大的优势,在于持有大量经典作品的凯发k8国际首页的版权和优质内容。不过,不论品类如何多样,“内容为王”依旧是业界共识。

赵晨对此深有感触:“网络文学改编的有声书故事性强,受到年轻人欢迎。但是有声书市场需要面对不同人群,尤其是文学经典,很重视语言文字的魅力,转化时会尊重原著,不轻易改编。”

“在筛选已有内容开发有声书时,追逐热点是对用户不负责的表现。”得到app听书业务负责人李南南是多本有声书的解读人。他认为,书的真实价值不能通过营销来体现,“比如一段时期,市场上会涌现一批同主题的畅销书,但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也只是昙花一现。”

值得一提的是,“先有音频再有纸书”的反向出版成为一种新趋势。比如,有声书《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在喜马拉雅平台总收听量超过1亿次,在其基础上出版的系列书籍也受到欢迎;儿童科普读物《小亮老师的博物课》也来自有声专辑,销量已超90万册,并入选中宣部出版局评选的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

体验更佳

智能技术提升声音品质

随着5g和ai(人工智能)发展,tts(文本转换语音)技术已经渗透到有声阅读的各个环节。由ai写作、演播的有声小说、新闻资讯等陆续出现,在许多音频类自媒体、读书app中得到应用。只需对着手机说几句话,机器就可以“复刻”你的声音;虚拟主播一天可以录制500万字的有声书,录制成本能节省90%以上。

“tts技术涉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深度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有声内容生产的效率。目前通过最新技术创作生成的有声内容,效果能达到与真人声音难以分辨。”喜马拉雅ai语音实验室负责人卢恒介绍。

“由于音频独特的陪伴属性和高度多样化的适配场景,人们在睡前、通勤、学习、工作、体育锻炼和做家务时,都可以享受听书的乐趣,让流淌的碎片时间变得有意义。”喜马拉雅创始人兼ceo余建军说,尽管纸书有海量库存,但开发精品有声书成本很高。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听书需求,快速转化成有声产品形态,ai提供了一个更便捷的入口。

尽管语音合成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然而还有很多垂直场景有待探索。比如有声剧、广播剧等长音频内容,涉及单播、双播、群播等多个声道,还有数字虚拟形象的应用,需要更为逼真的效果。

“去年我们‘还原’了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的声音,评书的故事情节跌宕,有很多情绪表达,依靠当前主流的tts框架模型很难合成,就要设计单独的韵律提取模块,才能把声感复刻得原汁原味。”卢恒说。

目前看来,ai主播仍需不断成长。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一个艺术化的优质音频作品从文本到有声化的创作,可以全部由ai实现。

“ai对真人主播不是替代,而是补充。”卢恒说,“多播剧本中,ai主播可以和真人互相配合。”李南南认为,主播在讲书的时候,听众能够敏锐地察觉他是在机械朗读还是真正有自己的理解,播报效果好不好,在于有没有深度掌握内容,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选择更广

小众品类满足多元需求

最近,一则“广播剧播放量破亿”的消息登上热搜,这一声音品类正逐渐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广播剧像是“耳朵里的戏”,不仅让听众读完一本书,还通过人声、音乐、音效来讲故事,带来丰富的审美感受。

在有声阅读中,广播剧是一个细分的垂直领域。海量网络文学作品、高改编价值的ip以及逐渐完善的市场机制,吸引了一大批专业配音工作室和社团将目光投向广播剧,为声音追剧的兴趣圈层正在日渐庞大。

“广播剧的生产更像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前期的剧本改编、试音选角,中期的录制、音乐制作,后期的混音等,整个过程要半年甚至一年。”配音团队729声工场联合创始人张怡然是一名80后,因为热爱而进入这个行业。

连载历时两年、今年正式收官的精品广播剧《三体》,就由729声工场参与制作,以1.1亿次的播放量成为全网播放量最高的科幻广播剧。《山海情》《鬓边不是海棠红》《全职高手》……团队成员还参与过多部影视剧与广播剧的配音。

为优质内容找到最合适的声音表达者并不容易,不是会模仿或音色好听就行。“比如表现两个人对话的场景,要构思人物关系、距离、内心世界,情境中的情感表达,演绎能力是关键。”729声工场成员郭浩然担任过多部剧的配音导演,也曾为《山海情》《觉醒年代》等电视剧配过音。他感叹,广播剧定调特别重要,尤其是头几集,反复修改、重录,才能找到最符合的基调。

尽管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广播剧依然主要活跃在小众圈层。

“《三体》广播剧刚上线的时候,也曾被质疑为什么没旁白,人们接受新的阅读媒介总需要一个过程。”张怡然对此很有信心,“我们正在尝试更多题材,比如科幻、悬疑、刑侦,希望未来广播剧有更丰富的类型,为大众提供更多选择。”